582年(隋开皇二年)
建新都大兴城。东大街位于皇城东面景风门内外两侧,城内名景风门街,亦称第四横街。景风门遗址在今西安城东大街炭市街口附近。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唐末,长安城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长安宫城和外郭城,以皇城为基础改筑新城。新城东西两侧筑万年、长安两个县城,成为母子三城拱卫之形制。此街仍位于景风门内外两侧,城内仍称景风门街或景风街,城外称万年县城西门外横街。五代、北宋、金、元时期
此街仍沿袭唐末格局,城内称景风街。城外因万年县城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商贾云集,有草料市场。宋金时期这一带名大草市,即后来的大差市。陕西行省在开元寺北(今开元商城附近)设惠民药局,以本钞二百四十锭购置药物,选良医主持,为贫民治病。
1369年(明洪武二年)
明大将徐达、常遇春、冯胜率军进入奉元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明初扩大西安府城,以唐末韩建所筑新城为基础,东、北两面城垣各向外延伸。景风门被拆除,新建长乐门(东门),此街称东门大街。陕西巡按御史龚懋贤将钟楼由原西大街北广济街口向东移建于今市中心址,从而形成了城内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主干街道辐射的格局。
1649 年(清顺治六年)
清廷拆毁明秦王府,在西安城内东北隅修筑八旗驻防城,是为满城,此街称顺城街或满城大街。街西端即钟楼东门洞亦即满城西南角门。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陕西巡抚魏光焘在东厅门咸长考院设立游艺学塾。除经、史之外加授数、理、化和兵、农、工、商、舆地等学科,14-17 岁的学生加习英文。翌年并入陕西中学堂。
1898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孙广贤、孙万年叔侄创办老孙家饭庄,地址位于东大街中段,主要经营牛羊肉泡馍、炒菜、羊肉涮锅、烤全羊、全羊席等五百余种清真菜肴和风味小吃。
1911年(清宣统三年)
革命军攻占军装局,下午攻占南院、鼓楼等处,占领除满城外的整个城厢。次日革命军攻入满城,全城光复,以军装局为临时司令部,称秦陇复汉军,张凤翙以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名义布告安民。
1912年
官商合股在东大街开办陕西省会电话局,装设 300 门磁石交换机一部。这是西安市内电话之始。西安开始出现人力车(俗称东洋车)。陕西军政府将原满城南部官地三百二十七亩半划归西安红十字会医院建院(大差市十字西北角原西安市中医医院驻地),将原满城东南隅官地四十一亩划归英华医院建院。张深如等创办精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布匹、服装、地毯、木器漆等,地址位于东大街端履门。李桐轩与孙仁玉等在土地庙什字小学(后迁武庙街即今西一路)创立易俗伶学社(简称易俗社),招生排演新编秦腔剧目。陕西都督府下令拆除西安满城西、南两城墙。陕西都督府下令拓宽东大街,修建两侧临街店铺,用于出售和出租。
1913年
同盟会会员焦易堂创办的大同园浴池在东大街正式开业。刘志成在东大街购庄基九亩,建棚户和简易小屋,卖茶水,夜晚留客住宿。此为西北大旅社前身。
1914年
秦腔艺人苏长泰等在骡马市梨园会馆创建长庆班(即三意社)。美商在西安开设美孚洋行和德士古洋行,德商开设光华洋行,西安煤油销售市场逐渐为外商垄断。西安邮政局迁至钟楼附近新式二层楼房(今钟楼邮电局东侧)。
1916年
英华医院迁入新址,更名为陕西基督教广仁医院(今西安市第四医院)。1916年7月6日,由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岳父卢植瑞(蔼堂)、史汉丞(镜吾)、陈鲁斋等创办的《公意报》出版。卢自任经理兼社长,主编为史汉运,编撰人张汉卿、李少自等,是陕西督军署的机关报。社址在东大街 368 号。每日出对开六版。报型稍窄(尺寸为 55cmx 32cm)。1917 年 9 月 13 日起,改为宽版(尺寸为 55cm x38cm),仍出版六版,1918 年 12 月 16 日,改双日出四版。现存陕西省图书馆的该报日期最后一张为 1919 年 1 月 29 日,报号为 629 号,可见该报至少出了三年零五个月。该报为陈树藩的喉舌报,撰述多为对靖国军的指责、攻击和对陈的颂扬。其版面分为新闻、专著、文苑、广告等,新闻内容又分中央、国外、外省和本省。版面较大,改宽版前,广告多在一、四两版,刊在中缝文苑占版面不多,大多发表一些文人旧体诗和小品,以及文言小说、自话小说。1917 年4月,史汉丞在报上发启事,脱离主编责任,后继者不详。《公意报》虽出版时间不长,但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
1917年
西安警备司令张丹屏在东大街开元寺(今开元商城)用75马力煤油电机创办小电灯厂,供应附近区域照明用电,这是西安电业的开端。1917 年10 月 15 日《关陇民报》在西安创刊,社址设在东大街 163 号。该报是留日归陕的苏果哉独立创办、独自经营的报纸,也是陕西第一家有自己新闻专电、第一家发行量逾万份的报纸。苏果哉自任经理兼主笔。《关陇民报》日出对开四版,内容有社评、新闻、文艺三部分。新闻分量最重,约占一个半版面。从版面安排上看,一版除报头外,报眼刊广告,下半版载社评和中外新闻,其中的“本馆专电”一栏最受读者欢迎,是该报发行成功的要诀所在。由于当时陕、甘两省铁路未通,省内各报外界消息闭塞,只好从外地各报转摘,一般动态新闻往往要晚十天半月。《关陇民报》因在北京、上海两处设有专人专电,因此消息又快又准。该报二、三版上,在新闻之后多载小说、诗歌和小品等文艺类作品,四版全为广告。创刊刚及两月,即 1917 年 12 月中旬,陈树藩部的警备军王珏营发动兵变,刺杀陈未遂,便占据了西安钟楼,激战南门。《关陇民报》当时用头号铅字和全部版面,详细报道了兵变的全过程,引起陈树藩的怨恨,12 月 18 日即被查封,时距创刊才六十五天。1921 年直军入陕,陈树藩被逐,该报于 1922 年 4 月 12 日复刊,社址设在西安五岳庙门 28 号,并与南院门艺林书社签了承印合同,日出四开版。报纸复刊后不久后停刊,现存最后一期报为 1922 年 9 月 26 日的 160 号报。
1918年
北平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生胡子恒在东大街骡马市街北口创立兢爽医院。这是西安第一所私立西医院。
1919年
西安基督教救国团成立,在端履门游艺场举行宣誓仪式。
1921 年
冯玉祥发动士兵拆除明秦王府城墙,在皇城内修建督军公署。长庆班(三意社)租用骡马市中段药材会馆作为固定演出场所。
1922年
由张文穆和郭希仁等筹办的私立民兴中学,在东厅门(今东厅门小学所在地)创立,即现西安市第八中学前身。长潼汽车公司在中山大街(今东大街)303 号设立西安汽车总站,经营西安至潼关客运业务。
1923年
长潼汽车公司开办钟楼至东门的“环城汽车”,投入两辆汽车营运,这是西安公共汽车之始。康有为应西安各界邀请在孔庙、基督教青年会(今东大街北柳巷北口对面处)等处多次发表演讲,提倡发展工业,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反对民主共和,宣传封建礼教。
1924年
鲁迅、孙伏园等学者来西安讲学,期间曾多次到易俗社看戏。时值易俗社成立十二周年纪念,鲁迅与其他来陕学者十二人联名赠送匾额一块,亲题“古调独弹”四字。大华饭店创建开业,原址在今南新街,以经营江浙菜肴和陕西名菜为主。由于经营有方,在西安小有名气,慕名而来的社会名流、党政要员络绎不绝。
1927年
东大街改名为中山大街,翻建为泥结碎石路面。西安各界各团体青年在易俗社露天剧场举行五四运动八周年纪念大会。国民联军驻陕总部政治部开设的廿八书报社(“廿八”是西安城解围纪念日)在中山大街开业,经销《列宁主义概论》《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西安工农商学兵联合会成立大会在易俗社剧场召开。
1928年
秋季关中大旱,粮食歉收。省、市政府以工代赈,整修东、西、南、北四大街道路,拆除石条路面,改筑石子土路。
1929年
陕西全省大旱,关中尤甚,颗粒无收,灾情最重。陕西省赈务会在西安城内大差市、湘子庙街开办舍饭场,救济灾民冯克昌创办的西安饭庄开张营业。冬大雪,北大街老菜市东、中山大街古物商店旁、盐店街风火洞口、新城南门外北柳巷口、浸礼会门口等处发现男女饥民尸体数十具。
1930年
陕甘汽车管理局在西安成立,开设东至潼关、西至平凉的营运线路。11 月改为陕西汽车管理局,在中山大街设立车总站。
1931年
西安市儿童食品商店的前身天生园酱园在东大街 360 号创建。
1932年
由北京人甄汉臣集资开办的惠尔康西餐馆在东大街北柳巷口西侧开业。益华楼泡馍馆在大差市口东北角开业。骡马市玉兴铁工厂掌柜张炳玉创制成功胶轮大车--“皮轱辘”。后经省建设厅研究改进刹车装置,在全省推广。汤仲明创制木炭代油炉成功。陕西省政府各厅厅长、新闻记者等人乘坐汤仲明改装的木炭代油炉汽车,在西安城内四大街行驶表演。
1933年
中共陕西省委负责人袁岳栋、贾拓夫、高岗,红军二十军政委杜衡在中山大街福盛楼饭馆开会时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袁岳栋、杜衡被捕后叛变,省、市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934年
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中山大街由一块板改为两块板,隔车带宽4米,埋置电线杆,车行道各宽7米,人行道各宽6米、铺青砖,沿街商业店铺剧增,成为旧城内繁华的商业街。国民党陕西省主席邵力子为大华饭店亲笔提名镌碑,使大华饭店一时名声大振。陕西省汽车管理局开办西安市内公共汽车,由东门经钟楼至西门的第1路公共汽车开始运行。清真饭馆清雅斋在端履门口西侧开业。钟楼食品店的前身上海酱园,在东大街钟楼附近创建。
1935年
郑州长发祥绸缎呢绒布匹皮货店在竹笆市设长发祥绸布店,经营京、津、沪、汉、苏、杭、川、鲁等地名牌产品。浙江人祁克明和北平人马德山仅带一台缝纫机和一匹礼服呢来西安落脚谋生,在竹笆市租房开办了克利洋服店,此为人民服装店前身。美丽新鞋店在东大街创建。
1936年
陪都电影院在东大街建成开业。为土木建筑结构,内设木制座椅,为当时西安可容观众最多的影院。西安各校学生集会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会后游行到西北剿共总司令部、陕西省政府、西安绥靖公署请愿,东望小学(位于今西安市二十六中校址)一学生在中山大街被警察开枪打伤。游行大队群情激愤,冲出中山门向临潼进发。此时住在临潼的蒋介石下令“格杀勿论”。张学良亲自赶到十里铺,挥泪劝阻学生,避免了流血牺牲。北京福盛祥眼镜庄在北大街开设分店,此为西北眼镜行前身。
1937年
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支部建立,驻地东大街中段。中共陕西邮政管理局小组建立,驻地东大街西段。由上海霞飞路白玫瑰理发店技师屠国才创办的白玫瑰理发店在大差市北口开业;普太和在东大街设立分店;由高亚夫创建的英华照相馆在东大街442号开业,此为西安照相馆前身。英华照相馆与当时的华真、昆仑、百宫照相馆并称为西安照相业的“四大家族”。民国时期国民党军政要人张学良、杨虎城、胡宗南、汤恩伯、蒋纬国等均在此照过相。西安各界在易俗社露天剧场举行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周恩来在西安中山大街基督教青年会邀请各界社会名流、救亡团体代表三百余人举行座谈会,做《目前抗战形势与坚持长期抗战的任务》的发言。强调要实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团结一致,免除摩擦,集中力量肩负起抗战到底的责任。
1938年
由河北保定人安让等人创办的白云章饺子馆开业。
1939年
白玫瑰理发店引进电烫机,此为陕西地区电热烫发之始。
1940年
日机空袭,在东大街一带投掷重型炸弹多枚,居民死伤近百人。万国药房在菊花园口开业,这是当时西安著名的西药房。
1942年
西安印刷职业工会在西安东大街基督教青年会举行成立大会。西安公共汽车管理处成立,陆续恢复东门至西门、钟楼至火车站两条路线,投入十辆木炭代油炉汽车营运。
1945 年
长发祥绸布店由竹笆市迁东大街。
1946年
4 月4 日《儿童旬刊》创刊,创办人李敷仁,社长王从瑛(秦冰),总编辑段成义,地址在东大街《大公报》西安分馆内。主办宗旨是:从全国受苦受难儿童们的利益出发,向社会呼吁重视维护儿童权益,并教育下一代为争取民主与和平而斗争。刊头为教育家陶行知题写,主要栏目有小评论、儿童时事讲话、小学生活动、名人传记、写作指导、儿童写作园地、散文、故事、诗歌、美术、音乐、手工艺图解等。该刊除编辑人员自己写稿外,还邀请李敷仁、程西垮(辛朗)、武伯纶、王维祺等为特约撰稿人,撰写指导性文章。每期印四五千份,不仅在西安销售,而且发寄到外地。东至河南卢氏县,北至白水县,南至西乡县,都有读者来信来稿。该刊仅出六期,便遭国民党当局破坏,于 1946 年6 月初停刊。
1947年
钟楼东北侧的易俗社露天剧场形成了商铺,名为平安市场。鼎盛时期,场内有小百货、布匹、鞋帽、钟表、烟酒、饮食和戏剧、曲艺、茶社近二十个行业,百余户,从业人员五百余人。由于品种繁多,服务周到,价格低廉,颇受顾客欢迎。西安特产徐家黄桂稠酒、陕西风味的张口酥饺、枣肉末糊、海味葫芦头以及南方小吃云集市场内。
1948年
银汉电影院原址上新建放映场,名为平安电影院;平安市场东北角的一部分改建为商业性娱乐场所--永安游艺场。永安游艺场起初只有戏剧清唱和曲艺、魔术表演,之后在场内西北角竹席棚处修建舞台,设置木条长凳,可容观众六百余人--新人评剧团、河南曲剧团、河南项城越调剧团曾在此演出。
1949年
解放军第六军十六师四十八团攻占东门,向市中心前进,并与其他团在钟楼会合,解放西安的战斗胜利结束。5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西安市民数十万人涌上街头热烈欢迎。由王淡如创办的长安书店在东大街 437 号(前身为《大公报》西安分馆图书部)开业,出版和经销农村通俗读物和优秀秦腔剧本。
1950年
宁波人倪子贤等人将大华饭店买下,在东大街现址重新开业。西北眼镜行迁至东大街 454 号。大上海美发厅在东大街 446 号开业。东大街开始修筑水泥路面。《陕西日报》在东大街创刊。
1951年
西安易俗社被批准改为公营示范性剧社。平安市场改名为新安市场。
1952 年
解放市场(今解放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在开元寺旧址建成开业,可容纳摊位 316 个。西北电影院落成开业,原为私营金城电影院。益华楼泡馍移至东大街马厂子口。
1953年
中山大街部分拓宽,改名东大街。春光剧场开业。
1954年
西安钟楼整修彩绘工程竣工。中山大街百货商店(后来的华侨商店)建成开业,这是全市第一家新建的大型百货商店,
1955年
西安市中医医院在东大街成立。这是全市第一所中医医疗、实验和研究机构。钟楼书店开业,址地东大街 377 号。平安电影院改名为西安市平安新闻科教专业电影院。民主剧院开业。
1956年
为支援西北文化艺术事业,上海新新越剧团迁来西安,改名西安市越剧团,驻骡马市。西安市评剧团成立,驻骡马市东亚饭店在骡马市街落成开业。公私合营后,克利洋服店迁东大街骡马市口。
1957年
工农剧场在原三意社剧场旧址建成。剧场由前厅、观众厅、舞台、演员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观众厅设座化1160 席。
1958年
西安饭庄迁至东大街菊花园口东侧。
1959年
西安市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钟楼-火车站”建成通车。
1961年
位于钟楼盘道东北角,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的西安邮政大楼建成开业。
1966年
东大街更名为东风路。
1968年
益华楼泡馍改名为黎明牛羊肉泡馍馆。
1969年
克利洋服店改名为人民服装商店。五一饭店新楼建成开业。
1970年
美丽新鞋店改名为前进鞋帽店。
1972年
东风路恢复原名东大街。西安市平安新闻科教专业电影院改名为钟楼电影院。
1973年
钟楼至纺织城第5路电车通车。西安饭庄改建扩建工程竣工,总建筑面积 4500 平方米,成为集吃、住、娱乐于一体的中型饭店。
1980年
西安烤鸭店建成开业,专营北京烤鸭和各类鸭系菜肴。陕西省外文书店于东大街 349 号开业。
1982年
西安市整顿市容卫生指挥部发出《关于整顿东大街交通秩序通告》,规定自2月 25 日起,上午9时到下午6时,东大街除公共汽车外,其他各种车辆一律不准通行和停放。
1983年
民生、解放路、韩森寨、东大街、北大街五家百货商店(场)和钟楼食品店实行经营责任制。五一剧团著名秦腔演员李爱琴组建承包演出队,自负全部工资和演出费用,这是西安第一个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演出队。
1984年
骡马市服装市场创办开业。有国有、集体、个体门店100 多家,固定货亭 246 户,临时摊位100余个,从业1000多人主要经营中、高档服装,款式新颖,品种齐全、色彩绚丽,日均客流量七万多人次。西安市市内电话局在火车站广场大差市、东大街、北大街等处首批安装无人管理的投币公用电话十部。西安东城门楼修复工程开工。中山大街百货商店改名为华侨商店。坐落在案板街口的西安唐城百货大厦建成开业。
1985年
端履门、柏树林商业街建成。西安市面积扩展到了一百二十九平方公里。
1986年
六大古都中国画联展在东大街美术家画廊举行。西安钟楼东北侧矗起全国第一个大型综合大气环境质量显示牌。前进鞋帽店改名为西安前进鞋帽公司。
1988年
公安碑林分局巡警队建立,在东大街等主要街道上开始巡逻。
1989年
西安饭庄的千层饼、锅贴,“樊家”腊汁肉及和平餐厅的八宝饭等,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
1990年
炭市街蔬菜副食大楼开拓服务领域,1989 年销售额达 2830 万元,实现税利 122 万元,居全国十大蔬菜副食商场前茅。五星级凯悦饭店在东大街 158 号开业。
1992年
皇城宾馆在东大街中段开业,总建筑面积 31642 平方米,是四星级涉外宾馆。唐城百货大厦发生重大火灾。西安市文艺界集会纪念易俗社成立 80 周年。唐城百货大厦装修改造工程竣工开业。
1993年
西安文化商贸大厦在骡马市北段路西奠基。西北眼镜行被国家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1995年
西安文商大厦在骡马市街北段开业。
1996年
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西安开元商城对外正式营业。
1997年
西安市街景整治协调会召开,确定东大街、南大街率先建成“繁华、文明、不夜城”示范街。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政府授予东大街"陕西省文明示范大街"称号。西北影城在东大街 325 号建成并对外正式开业。
1998年
东大街百盛开业。
2001年
开元商城全面竣工正式开业。
2006年
西安市炭市街旧城改造一期工程--炭市街水产交易中心正式建成。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 400 家“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五一饭店、西北眼镜行榜上有名。
2007年
骡马市商业步行街正式开街迎客。
2008年
钟楼书店整体搬迁至端履门十字西南角。东大街被重新确认为“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西安炭市街副食品市场停止经营,商铺整体迁至西二环大兴路立交桥北方欣水产副食品市场和炭市街北口东侧的华威水产品副食商城。东大街综合整治改造工程正式动工。改造工程计划投资 30 亿元,建设工期为四年。
2009年
民生百货骡马市购物中心开业。
2010年
碑林区邀请中国商业步行街工作委员会专家、省市商务部门负责人、高校学者及东大街沿街商户代表齐聚一堂,召开东大街商业发展研讨会,为东大街发展献言献策,同时拉开申请全国著名商业街的帷幕。东大街年客流量超过2亿人次,在“黄金周”等节假日,日接待客流量达 80 万人次以上。
2011年
中国商业街工作委员会向东大街授“中国著名商业街”牌。华侨商店进行拆迁。
2012年
西安照相馆拆迁。普太和药店拆迁。
2015年
市中医医院迁至北郊,东大街旧址停诊。
2016年
西安饭庄启动拆迁重建计划,西安饭庄总店迁至钟楼饭店。东大街百盛闭店。
2017年
在华侨商店原址新建的群光广场开业。
2021年
迁回原址的钟楼书店开业,西安饭庄总店、五一饭店、东亚饭店重新开业。